都忘記有沒有分享過這個了。
這一次課綱「微調」中,特別加入以下段落:
「說明甲午戰後清朝面對的挑戰,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,以及台灣與此變局之互動,包括梁啟超、孫中山來台尋求台人支持,以及羅福星、許贊元等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。」
為什麼要寫這一段,其實目的很清楚。
不過奇妙的是,1914年3月3日,羅福星被日本政府處死。才隔兩個多月(1914年5月11日),孫中山就寫信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,跟他求救,信裡面說:
「竊謂今日日本、宜助支那革新,以救東亞危局,而支那之報酬,則開放全國市場,以惠日本工商。此中相需至殷,相成至大。」
(翻譯:我想今天的日本應該要幫助中國改革復興〔對的,國父也用支那,那時候這個詞彙還沒有那麼大的爭議〕,以挽救東亞世界的問題。中國對日本的回報,就是開放國內市場,讓日本工商業能夠從中獲利。)
還不只這樣,就在三年以前(1911年7月16日),人在美國的孫中山,就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日本朋友宗方小太郎,信裡面對日本的態度更是親切了:
「弟所交遊者,以貴國人為多,則日本之對於中國革命事業,必較他國人更為關切,為吾人喜慰者必更深也,他日唇齒之交,將基於是,弟之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。」
(翻譯:我的朋友裡面,日本人最多。日本人對於中國的革命事業,比起其他國家也更為關切,一定也更為我們感到高興。將來兩國的交往,就會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上。在小弟我的心目中,日本就是我的第二祖國。)
(這段話真的不是李登輝寫的。)
(如圖,圖片來自國父紀念館──上個月中國國民黨才在這裡開了全代會,還宣讀了國父遺囑。)
其實日本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,並不是什麼太特別的事情,甚至應該說是常識才對。日本有其居心和考量,也無庸諱言──孫文何其沒有?不過不知道檯面上的名嘴、政治人物,乃至於微調小組的成員們,有沒有這些常識當常識。
最近因為課綱的議題,一講到日本,馬上就有人跳出來大聲叫囂,把人扣上皇民的帽子,實在太可不必。
這段歷史,不是正好可以和學生一起思考臺灣、日本與中國,從過去到當代的複雜關係?裡面存在這太多有趣的問題了。
別再想著撥亂反正、強行灌輸學生仇日的心態了。
--
我不是國父專家。要認識國父,請看金老師的教學日誌:
http://gushi.tw/…/%E9%87%91%E8%80%81%E3%84%95%E7%9A%84%E6%9…